- 发布日期:2025-08-07 07:18 点击次数:117
图片
“1948年,尚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恢复元气的欧洲,此刻再度爆发战争,但战场却听不见往日的枪炮声,不仅如此,战场的前线还在昔日的欧陆强国——德国身上”
图片
撕裂铁十字
1944年6月,随着诺曼底登陆与苏军在东欧地区的持续进攻,盟军与苏军在纳粹德国的东西两线展开大规模反攻,昔日独霸欧陆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此时面对战局已无力回天。
图片
在盟军看来,推翻纳粹德国已成为时间问题,但对于日后世界新格局的确立,以及处置即将战败的德国,盟军和苏联却各有各的想法。因此,为制定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以及新兴列强(这里指战胜国)的利益分配计划。1944年7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函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希望再次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经过多方努力,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英美苏“三巨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三国会议以瓜分战后德国。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雅尔塔会议”。
图片
雅尔塔会议的“三巨头”
经过一周的会议商讨,三国关于德国的战后处境,正式达成以下共识(这里指会议重点而非最后协定):
1.战后德国本土和柏林城区将被分成四个占领区。在德国统一前,柏林将由四国占领。
2.战后的德国将会进行非军事化与去纳粹化。
3.惩治纳粹战犯。
但由于诸多原因,最后表决的结果,即就未来德国问题之处理,雅尔塔协议相当含糊,这就给后来二战结束。盟国内部处理德国划分问题带来了数不清的“空白空间”。
1945年4月30日,包括希特勒在内的一众纳粹高官在柏林地堡内自杀,纳粹德国宣布投降。这既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告一段落,同时也意味着: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和苏联的“战时同盟”关系即将结束。
图片
至二战结束,苏联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占领了许多原先与纳粹德国控制或结盟的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而美国和西方盟国则控制了西欧诸国。而对于战争主谋——德国,英美等西方盟国与苏联则依照战时的协议准则对其进行拆解。根据1944年雅尔塔会议与1945年8月的“波茨坦协定”要求,德国被迫割让奥德尼斯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包括在战前属于德国的东普鲁士地区也被苏波两国夺取(立陶宛的梅梅尔地区也已归还),西里西亚地区则划归波兰领土。而至于剩下的德国领土,在1945年6月5日时,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正式声明:把德国分成4个部分,东区归苏、西北区归英、西南区归美、西区归法。而柏林城也将由四国共同划分,并暂时由由“盟国管制委员会”领导下的“盟国柏林城防司令部”统一管理。看起来,盟军和苏联对于德国的划分问题已经解决。可是就如同我们所说的那样,当旧有的敌人消失之后,意识形态及其对立的美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同盟”关系也逐步消散。
图片
欧洲复兴
二战结束之时,昔日称霸世界的列强早已沦落,英国失去了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二战前在远东确立的军事霸权更是被日本迅速摧毁,即使二战结束时英国的身份仍然为战胜国,但其国力早已大不如前;法国则是在六周内被德军光速推至巴黎城下,不得不与德国签订停战条约并建立维希法国这一傀儡政权,即使是戴高乐率领的自由法国军队也要一直等到1944年才能重返故土。更不用说被战争完全摧毁的德国、意大利两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此时的世界霸权,早已从英法德转移到了美国、苏联两大强国之中。
图片
意大利卡西诺战役后的破败之景
即使是从民众的角度也是如此,哪怕在战争结束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时的持续性轰炸,欧洲许多著名城市,如伦敦、华沙、柏林、布达佩斯等的工农业生产与文化资源均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交通运输业遭受破坏最大,以至于西欧的众多小城镇与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几乎断绝。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并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食物匮乏,供暖问题无时无刻困扰着战后的各国人民。
图片
而在除苏联外的盟军阵营里,盟国当中相对受损最少的国家就只有美国了。由于德意日三国皆无法进攻美国本土,加上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就使得其本土所受的损失比较有限。纵使美军在二战当中也付出了数十万名士兵的代价,但支撑国家运转的重要支柱,如工业设施、交通线路、黄金储备等皆无因战争造成的重大损失。相反,美国在两线作战(即应付欧洲战局和太平洋战争)之时仍可以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盟国投送海量的军需物资。
图片
当战争结束之时,西欧诸国皆一片狼藉,粮食短缺正困扰着欧洲民众,而哪怕是战胜国政府也因财政告罄而陷入困境(比如介入希腊内战的英国政府就因财政问题而从希腊撤军),在这时,美国率先进行援助。从1945-1947年间,美国通过战时的“租借法案”以及部分双边援助协定,向西欧部分国家投入了约90亿美元的重建资金。包括当时刚刚成立的联合国,其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资金也大多来自美国。
其实与之后通过占领区与卫星国弥补自身损失的苏联类似,在马歇尔计划创造之前,美国国内普遍存在着“完全榨干战败的德国,以遏制德国崛起和弥补美国损失”的论调,其中著名的代表则是由美国财政部部长小亨利·摩根索于1944年9月提出的“摩根索计划”。
图片
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小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本身就是德国犹太人出身,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将对德仇视的个人情感融入到计划当中。而计划本身也很激进,即:德国彻底非工业化和重新农业化,这里的农业化用摩根索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使德国的经济退回到100年前德国农民的水平”。为此,摩根索甚至计划战胜之后的盟国将拆除德国境内的一切重工业设备,甚至对德国重工的核心地段鲁尔区进行“非工业化”处理。尽管罗斯福曾表示一定的支持,但在丘吉尔和斯大林看来,完全摧毁德国并使其倒退百年显然是不现实的。丘吉尔曾言“其(指摩根索)把自己的想法引向超逻辑的结论”。
战后占领初期,美国虽然也确实出台了有关限制德国恢复工业化的方针。然而,德国本就是欧洲最为重要的工业国之一,过分削弱战后德国反而导致了西欧诸国的恢复能力下降,而美国对德当局还更需要提供大量物资用以稳定局面。最后反而变成了“美国抬高自身成本削弱德国”的尴尬局面。(图为意图将德国划为南北两国,榨取德国资源的“摩根索计划”)
图片
此外,德国内部环境与大萧条也影响着“完全榨干”的对德政策。1947年的德国领土相比战前又缩水了一圈。例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被波兰占领、前面提到的“龙兴之地”——东普鲁士也脱离德国、煤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重新归回法国,加上二战末期遭受重创的鲁尔工业区,现在的德国,是一个几乎已经被完全剥夺了生产能力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榨干德国”已不现实。同时,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大萧条,使得欧美各国政府看见了因经济萧条所引发了一连串动荡事件,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被更多人认同,并要求应用于欧洲的战后重建中。
经过多方努力以及持续的争论(西欧各国对于德国的依存程度与关系各不相同,对于自由贸易和欧洲一体化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加上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二月革命(捷共执政)之后,马歇尔计划得到国会通过。1948年4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签署了马歇尔计划,计划援助数额为135亿美元,为期四年。同年7月,配合计划展开实施的经济合作总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ECA”)开始进入正式运作。“欧洲复兴”开始了。
图片
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并不完全展开马歇尔计划的各项安排。但总体来说,马歇尔计划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1948年马歇尔计划得到通过,至1951年如期终止的三年时间内,接受马歇尔援助的欧洲国家的国力得到了快速恢复。至1952年,多数国家的农业水平持平甚至超过了战前阶段。尽管部分学者对于马歇尔计划影响欧洲后几十年的经济腾飞这一观点表示争论,但该计划的总体效果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即马歇尔计划确实减轻了欧洲重建过程中的许多困难。此外,伴随着西欧政坛、社会趋于稳定,原本在战后动荡时期影响颇大的各国共产党逐渐走向衰弱,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总之,美国通过经济援助计划,成功地将昔日的西欧诸国纳入自身阵营,进一步增加了抗衡苏联的实力。
图片
从互信到猜忌
在二战末期瓜分战后德国时,盟军与苏联的关系还算看得过去。例如早在德黑兰会议期间,英美为首的盟军就充分考虑到苏联在东线战场上的巨大牺牲,为充分照顾苏联利益,在一开始的三国占领区提议当中将占全德40%面积的领土(其中包含占全德33%的生产资源)都交由苏联占领。尽管美国一开始就表现出对于苏占区过大的忧虑,然而当苏军已经接近德国边境,而盟军尚在德国原边境线徘徊之时,美国也不得不匆忙地表示接受原英国方案中苏占区的划定范围。
然而我们前面也提到了,伴随着纳粹德国的无条件投降,盟军与苏联的“同盟”关系也迅速走向解体。取而代之的则是美西方国家与苏联自立国起就存在的意识形态矛盾。而在战后德国身上,两大阵营矛盾的核心就是前不久瓜分完的那座城市——柏林。
图片
二战结束后,德国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而位于苏占区包围下的柏林又分为四个占领区。这样一来,美、英、法三盟国就存在一个问题:即西柏林对于三国占领区而言是块“飞地”,穿越苏占区对西柏林进行补给就成了亟需解决的事情。初期,盟军与苏联关系尚可,且都认为现阶段对于德国的分区占领只是短期的决定,以至于双方很快就达成关于空中走廊的协定,协定要求苏联划出三条经过苏占区直飞西柏林地区的空中航线,美英法的飞机沿着这些航线行驶时不必事先通知苏联,此外,由苏联为通航飞机提供雷达服务。而苏联则按照协定进行空域协助。
图片
西柏林三条空中走廊
然而,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及加深,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逐渐加深。苏联方面,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高官在丘吉尔的“铁幕演讲”后都已看清英美等西方国家“反共反苏”的现实战略;同时,为更好的对外输出革命,苏联也并不满足于这40%的德国领土,而是积极寻求统一德国,意图效仿波兰等国建立一个亲苏、或者至少不反苏的德国政府。而美西方国家方面,面对手握最多德国领土,且试图谋求建立亲苏政府的苏联,将三国占领区合并一处,就可以对苏联占领区形成部分优势;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即在三国统一后的占领区内建立亲西方的德国政府,则对英美等国来说更加有利。
而美国、苏联为对外输出本国的意识形态,也已在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峙。在朝鲜半岛,已无合作可能的美苏双方于1948年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希腊,由苏联、南斯拉夫支持(后仅南支持)的希腊共产党则与受美国干预援助的希腊政府对峙;在捷克斯洛伐克,由苏联支持的捷共在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夺取政权的“二月事件”则引起西方国家进一步的担忧。这些对峙使得美苏双方的不信任感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冲突一触即发。
封锁
1947年1月,英美两国的德国占领区完成合并;到了7月,美属德占区直接被列入马歇尔计划援助名单内;同年,美国通过在萨尔地区的优惠政策,使得法国也让出自己的德占区。英美法这么一通操作,确实是让苏联人看懂了:美西方国家想将自己的德占区打造成冷战对峙的“桥头堡”。为推进苏联统一德国的计划,同年11月,苏联代表团访问伦敦并于西方国家进行谈判。然而由于根本矛盾无法处理,会议最终无实际性进展。
深感与苏联已“无话可说”的美西方国家在1948年2月将比荷卢三国代表拉来伦敦,共同召开明显绕过苏联的“六国会议”,会议最终达成了法占德区与英美占德区相互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制宪的西德国家的统一方针。很明显,在苏联看来,讨论德国问题却绕过苏联——这一在德国问题上的主要负责人的举动,无疑是对苏联政府的“无言挑衅”。既然美西方为了西德绕开了苏联,那么苏联对眼皮子底下的西柏林,也做出了一些“小举动”。
1948年3月,苏联开始针对西柏林的交通进行管制;4月23日起,苏联突然宣布:对经过苏占区前往西柏林的所有车辆一律进行严格检查,其试图通过“局部封锁”的举动迫使英美法放弃建立西德国家的计划。然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遏制苏联的对外输出,无视苏联做法,于1948年6月正式确定三国占领区合一,6月18日,美英法通过决议,决定在新占领区推行首次币制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图片
这里可以简要说明一下。由于纳粹德国覆灭,导致战前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德国货币——帝国马克再度陷入通货膨胀的绝境。且苏联在占领初期的策略是以掠夺德国本国资源为主(用以弥补苏联缺失),这就导致苏联在战后大量超发帝国马克,造成帝国马克信誉彻底崩坏。至改革前,德国境内存在着数种不同行制的马克在地下黑市内流通。面对经济危机,西德占领区进行币制改革倒也看起来很正常。但由于货币对于国家主权的意义重大,对于苏联来说,绕过苏联私自进行币制改革,就已经相当于宣告:美英法对西德占领区及西柏林拥有完全控制权。这直接挑战了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话语权。
图片
1948年6月30日,眼见西德建立已成既定事实,苏联方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电力和煤炭。只保留之前协定规定的,从西德往西柏林的三条空中走廊通道,而这次事件,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
按照苏联的构想,一旦自己完全控制了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后,西柏林必定难以生存下去。彼时的马歇尔计划尚未展开,西柏林城区内不仅有大量的残垣断壁,更有急需生存的200万人(一说法为250万人),西柏林自身存储的煤炭仅够维持一个半月的发电量;更为要命的是,西柏林居民每天所需的物资总量至少就要4500吨左右。苏联领导层认为,虽然苏联未关闭西德占领区与西柏林之间的三条空中走廊,但苏联人认为以空运支撑西柏林运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大概率会拖垮美国,从而使其放弃对西德与西柏林的建国要求。于是乎,苏联在颁布自己的币制改革后,已开始“静候佳音”。
然而,美国人却并不打算撤离。美国政府做出判断:如果美方在西柏林问题上做出让步,极有可能导致包括六国会议的所有决议将完全崩溃。因此,包括总统杜鲁门在内的许多美国政要都主张留守西柏林,并最终得到支持。
图片
除此之外,曾执行过著名支援行动——“驼峰航线”的美国航空兵,其空军实力(1947年美国将航空兵力量整合为“美国空军”)也早已不容小觑。得知西柏林市民正处于物资短缺的危机当中之时,美国迅速调配航空力量赶赴德国。据统计,在柏林危机之前,美国空军所能调动的运输机为102架C-47运输机与2架C-54运输机,但到了7月底,也就是危机彻底爆发的一个月后,在美国军事空运局的不懈努力下,包括加勒比海、日本地区在内的共计70余架飞机也陆续抵达。英国也从英联邦国家当中调取部分民用飞机进行支援。据统计,至少有180架C-47运输机参与此次行动。而此次空运行动(美国将这次空运称为“运粮行动”)的结果也足以让苏联人倒吸一口冷气:从1948年7月至1949年9月,英美飞行员驾驶运输机空投了约233万吨除淡水(当时西柏林正常供应淡水)外的各类型物资,飞行架次达到恐怖的27万架次,甚至平均30秒就有一架飞机降落在西柏林机场。在付出七十名飞行员失事殉职,总耗费240亿美元的代价后,美国总算保住了西柏林。
图片
看见美国“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氪金行为,纵使是苏联此刻也无力承担后续的损失了。加上“柏林空运”期间,以康拉德·阿登纳为首的德国政客已开始推动西德制宪,深知无法改变现状的苏联也只能于1949年5月12日,即西德占领法公布当天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
图片
尾声
延续324天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是冷战初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高潮阶段。对美国、苏联、以及处于风暴中心的德国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对美国而言,一次柏林空运直接向当时百病缠身的西欧诸国展示了“世界霸主”的威慑能力,同时也证实了美国强大的物资调配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在西方国家里的国际形象。同时,对西柏林进行空运,也表现出美国在冷战当中逐渐习得的“外交博弈”,即当封锁事件爆发后,美国并不立即诉诸战争,而是借助现有空中走廊进行空投补给,这也在某种角度上规避了因擦枪走火所可能引发的“”。同时还催生了日后的“北约”成立。
图片
对苏联来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封锁算不上完美,苏联挑起柏林危机,目的是为了通过封锁西柏林的交通,迫使英美法军队撤出西德与西柏林,改变西柏林的四国共管的地位,从而根除西方国家在东欧的残余影响,确保苏联在东欧地区“安全带”的建立。但苏联低估了美国保住西德占领区以及西柏林的决心,同时也错判了美国空军的真实实力,甚至于到封锁后期,苏联自身的后勤保障也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而无力维持。危机之后,西柏林民意几乎一边倒的局面更是坐实了其失败的事实。
对德国来说,第一次柏林危机彻底使得德国成为了东西方对峙的前线地带。随着1949年9月、10月西德政府与东德政府的先后成立,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与西德。昔日的“四国共管”局面演变成为如今的“永久分裂”。但西柏林的封锁只是开始,1958年、1961年,柏林都再次爆发了危机,而1961年的第三次柏林危机则直接导致东西柏林就此别离,直到1990年。德意志民族才迎来了真正的统一……(图为后两次危机的照片之一)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